連續十天回答問題第三擊:#蔣亞妮 的提問
亞妮的提問,相信也是很多當代作家關心的問題吧。在我們的時代,「真實」以各種形式增生和變貌,直逼每個人的私人領域,令人無所適從,但又無法迴避。我們此刻正在使用的Facebook,就是一台生產「真實」的龐大機器。我們都不自覺地參與其中。在「真實」無限膨脹的同時,「虛構」似乎也變得無處不在和無孔不入。兩者幾乎變成了一對雙生兒,教人難以區分。我們就是活在這樣的一個世界裡。
虛構也許可以分為有意和無意的。有意的虛構很簡單,就是謊言,目的是要騙倒他人,謀取自身的利益。這個自古以來的人類都懂,只是現在的手段更高明,執行的配備更精良而已。無意的虛構其實也同樣古老,指的是各種各樣的集體故事,由傳說到神話,到宗教,到民族、國家、經濟、法制等等,本來都是虛無縹緲,沒有實體存在的東西。但是一旦人們真心相信,它們就成為了顛撲不破的實在物,能令無數人為之犧牲性命。這種虛構在最初的時候,也許還是有意的,或者是局部地有意的,但到了發展成熟,便成為了無意,也即是成為了真實。
介於兩者之間的,有一種既有意又無意的虛構,那就是藝術創作,特別是敘事作品。近代首先出現了小說(the novel),然後又有電影、漫畫和動漫,在這裡可以歸為廣義的「小說」(fiction)。小說就是你明明知道是假的,但又同時當以為真的東西。沒有人會被小說騙了,大家都是清醒的,知道它是虛構的,但大家又不由自主地投入這個虛構世界,暫時地當以為真。這真是個奇妙無比的行為。所謂「當以為真」,不但是經驗上的真,即好像身在其中,親歷其境,也同時是信念上的真,即是上面說到的集體意識中的虛構物。所以小說必然觸及廣義的神話和信仰、人類共同持有的價值,或即所謂的「社會現實」。
如果「社會現實」其實是無意的虛構的產物,小說便是以虛構回應虛構了。這沒有甚麼值得大驚小怪,反而應該是順理成章。假使現實是「實」,小說是「虛」,那小說所做的便是以虛打實;但假若現實是「虛」,小說也是「虛」,那就成了以毒攻毒,或者「以彼之道,還施彼身」了。當然小說也不是全虛的,它做為一個作品,甚至是實體的書本,回饋到現實世界中,產生現實的效果,也可以化虛成實,結果就是實實相碰。小說(fiction)這個有意無意,虛實相即的東西,實在有太多可以做的事情。問題只是,無意的虛構強大無比,又與有意的虛構合流,夾在中間的小說,究竟是甘於淪為附庸,或者落得自我勾銷,還是憑著古老的智慧,以嶄新的方式游刃於虛實之間?這是我們必須深思的事情。
#後人間喜劇 #請問董啟章 系列10之3
#10_7奇想上市 #新經典文化